Tuesday, January 27, 2009

[JP Movie] After School (2008)


据Variety杂志报道,2008日本本土电影显示了崛起的好兆头,票房十大里面六部都是日本电影,其中包括了宫崎骏的Ponyo,电影版《花样男子》、《嫌疑人X的献身》。我在网上搜到的版本则显示十大里面有7部都是日本的片子,其中还有三谷幸喜导演的《Magic Hour》(私心推)、《相棒》(我也想看)、《口袋妖怪》、《二十世纪少年<》等。以往日本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偏向Art House,曲高和寡,可是这两年来,例如《松子不幸的一生》、《东京铁塔,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有顶天酒店》、《Always 三丁目的夕日》 都是有笑有泪有票房的商业电影。日剧和动漫的成功还是可以带动日本电影产业的,今年卖座的这些片子,多少都要感谢电视和漫画的预热,好像只有宫崎骏和三谷 幸喜导演的作品是原创。但另一方面来说,忧虑在于依赖电视/动漫带动起来的电影产业不知道可以持续多久,有多少观众愿意看了漫画,再看日剧,看完日剧再看 SP,看完SP再看映画版?而且,这样流水线操作,避免投资风险的做法,可能会影响一些原创/独立制作的电影。

这个圈子绕的有点远了,要推的是2008年《电影旬报》十佳电影之一的《放课后<》[アフタースクール After School](猪猪的新闻/种子)。

看到大泉洋站在海报中间,我就觉得这部片应该是喜剧,他的卷毛实在太有喜感了。但是看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我可能弄错了,这次他就是演一个好心的同学而已,可是最后又发现,啊,果然有喜感。这样被唬弄了90分钟,就是看这部片的乐趣。

整部片是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而且每个角色其实都是双重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呼应放课后这个意思,反正观众就是被耍的乐呵呵那个人。重点在于,整个梗都铺的很好,头尾呼应,而且逻辑上来讲也还算过得去。

佐佐木大叔这次扮演的是一个混混侦探,接了一个案子就是要找到公司职员木村(雅人大叔),于是找到木村学生时代开始的好友,神野(大泉洋)入手,自称也是他们的同学。他们要追的这个案子是平日里看起来斯文的职员木村好像和黑社会老大的女人有染,携款出逃。神野,身为负责任而又平凡的人民教师就是这两个人之间的平衡,制造效果。这三个大叔的表演看起来很过瘾,我觉得好笑的桥段包括从罗莉控大伯那里骗取情报的一段还有最后吃乌冬面的一段,整个噗嗤噗嗤笑个不停。私心格外推一下雅人大叔的表演,一贯不温不火,像是《秘密花园》里面那种,有话都不直说,但这次加了点喜感还不错。

另外,当然还是要推一下配乐,要营造kuso感觉的时候,有节奏感又怪异的配乐会适时出现,要抒情的时候也有慢节奏的,片尾曲也很好听,整部片就是很有笑果。

Friday, January 02, 2009

[读书]《野火集》


2005年文汇出版社发行了《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收录了龙应台在1985年返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其他人对野火系列的评论。2008年末,在野火系列文发表24年后,我才读了这本书。二十多年前让她心痛地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历历在目,就在上海,就在我身边。

“ 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物质享受,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几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碾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我们的朋友喝了伪劣的酒而失明。我们的兄弟,被车撞断了腿,每天拄着拐杖,一跛一跛上学。而我们自己,心平气和地吃喝各色各样地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在横行霸道的车辆间仓皇怯懦地苟活。

要遭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大吃一惊。

《生了梅毒的母亲》原载于1985年1月4日’中国时报‘,收录于《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PP14-18”
龙应台把苏格拉底或是卢梭的故事都讲的很简单,也只选卖菜卖肉的老头老太或者是的哥的故事,意在让整个社会都能够接受,认真地思考。例如”难局“这一篇,讨论的是关于是做守法的受难者还是违法的反抗者,就让我想到了08年的杨佳案。他这个事件,事关制度问题,当他不相信制度可以保护他的时候,他还有什么选择来保住自己?在一个文明的法制社会,这本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和讨论,如今却只闻草根讨论。

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美国不是我们的家“和”欧威尔的台湾?“这两篇。

前一篇说,17岁的读者寄信给龙应台,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没有用!我要到美国去”。我跟一些出国的朋友讨论起来或者是在mitbbs上看起来,也或多或少感受到这份无力感。也曾跟来千里迢迢跑来上海参加公务员考试地外省同学说,我不是对你没信心,只是。。。唉。这份无力感是谁造成的?这种无力感会让多少人宁愿留在美国也不回国?我其实没什么信心。
后一篇事关教育和大众传媒,读来更加感慨。
“欧威尔的台湾?”这一篇是写在《新闻周刊》(Newsweek)在1985年8月5日刊登了一篇报道台湾政府严厉地言论控制的文章之后,龙应台反思台湾到底有没有言论自由,到底要不要言论自由。她说,没有言论自由地后果就是年轻一代变的非常地疑事(cynical,犬儒主义),矫枉过正的结果就是对于政府/媒体的不信任,而这只是一个方面,教育也受影响。一方面学校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老师说作文不能太偏激,校报说这个题目不适合,家长说有些东西你还是不要问不要说。拿媒体的话说,“80后,90后”都冒起来了;拿我妈的酒后真言来说,希望就在你们下一代,可是一代又一代都是在这样的教育和媒体环境之中,何时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Chang在哪里?
说实话, 我就是一个不会生气,从小被“明哲保身,能忍责忍”的处世哲学教育长大的人,事隔这么多年读这些文章,犹感惭愧。大俗人一个,不管这本书里收录的评论多么精辟,我就只有四个字,说得真好。这本书也有点缺点,书里面有一些评论是些客套话,另有多篇文章结尾处属“本篇略有删节”,不知道这个“略”字是什么程度,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