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02, 2009

[读书]《野火集》


2005年文汇出版社发行了《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收录了龙应台在1985年返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其他人对野火系列的评论。2008年末,在野火系列文发表24年后,我才读了这本书。二十多年前让她心痛地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历历在目,就在上海,就在我身边。

“ 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物质享受,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几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碾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我们的朋友喝了伪劣的酒而失明。我们的兄弟,被车撞断了腿,每天拄着拐杖,一跛一跛上学。而我们自己,心平气和地吃喝各色各样地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在横行霸道的车辆间仓皇怯懦地苟活。

要遭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大吃一惊。

《生了梅毒的母亲》原载于1985年1月4日’中国时报‘,收录于《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PP14-18”
龙应台把苏格拉底或是卢梭的故事都讲的很简单,也只选卖菜卖肉的老头老太或者是的哥的故事,意在让整个社会都能够接受,认真地思考。例如”难局“这一篇,讨论的是关于是做守法的受难者还是违法的反抗者,就让我想到了08年的杨佳案。他这个事件,事关制度问题,当他不相信制度可以保护他的时候,他还有什么选择来保住自己?在一个文明的法制社会,这本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和讨论,如今却只闻草根讨论。

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美国不是我们的家“和”欧威尔的台湾?“这两篇。

前一篇说,17岁的读者寄信给龙应台,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没有用!我要到美国去”。我跟一些出国的朋友讨论起来或者是在mitbbs上看起来,也或多或少感受到这份无力感。也曾跟来千里迢迢跑来上海参加公务员考试地外省同学说,我不是对你没信心,只是。。。唉。这份无力感是谁造成的?这种无力感会让多少人宁愿留在美国也不回国?我其实没什么信心。
后一篇事关教育和大众传媒,读来更加感慨。
“欧威尔的台湾?”这一篇是写在《新闻周刊》(Newsweek)在1985年8月5日刊登了一篇报道台湾政府严厉地言论控制的文章之后,龙应台反思台湾到底有没有言论自由,到底要不要言论自由。她说,没有言论自由地后果就是年轻一代变的非常地疑事(cynical,犬儒主义),矫枉过正的结果就是对于政府/媒体的不信任,而这只是一个方面,教育也受影响。一方面学校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老师说作文不能太偏激,校报说这个题目不适合,家长说有些东西你还是不要问不要说。拿媒体的话说,“80后,90后”都冒起来了;拿我妈的酒后真言来说,希望就在你们下一代,可是一代又一代都是在这样的教育和媒体环境之中,何时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Chang在哪里?
说实话, 我就是一个不会生气,从小被“明哲保身,能忍责忍”的处世哲学教育长大的人,事隔这么多年读这些文章,犹感惭愧。大俗人一个,不管这本书里收录的评论多么精辟,我就只有四个字,说得真好。这本书也有点缺点,书里面有一些评论是些客套话,另有多篇文章结尾处属“本篇略有删节”,不知道这个“略”字是什么程度,什么原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